从1900年到辛亥革命,又有美国的花旗银行、比利时的华比银行、荷兰的荷兰银行、日本的台湾银行等相继在中国设立分行。
降成本主要是企业经营跟行政管理之间的不平衡,造成企业的经营费用太高,所以要降低行政管理所造成的高成本。如何才能够满足这个需要?总体而言,是要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则必须克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二 五大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首先,发展要以人为本,最主要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创新过程中,必须根据不同类型的产业的特性来进行不同方式的创新。中国作为中等收入的国家,人力资本目前跟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并不大,中国跟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在于金融、物质资本的积累,发达国家已经进行了两三百年,中国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三四十年才快速积累,存在差距。中国人口多,人才多,并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新发明、新创造出来的产品或技术在国内可以马上获得大市场。第二种是领先型产业,是指中国在该产业的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包括家电产业(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及高铁等。
创新之后要生产,供给和需求之间要协调,以避免过高的产能和库存,同时,必须符合绿色,才能够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也必须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市场、两种资源在开放经济下来实现,最后发展的成果需要让所有的国民共享。弯道超车型,需要自主创新,此类金融支持方式将更多依靠天使资本、风险资本等能够分散风险的金融方式,等技术、产品研发出来则可通过上市来解决大规模生产的资金需求并给天使和风险资本退出的渠道,或是并购给对此新技术、新产品感兴趣的大公司。此外,互联网金融严监管的背景下,诸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始供应链金融转型探索,据统计,2016年1月至10月底,转型供应链金融的P2P平台约占整体运营网贷平台的10%。
核心企业往往更希望商业银行成为资金渠道,而商业银行关心的则是如何拓展客户以及避免被管道化,如何平衡双方核心利益诉求、实现合作共赢成为新的难题。同时,作为供应链末端的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巨大的市场潜力为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拓展新兴行业细分市场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营销高附加值金融服务提供了可能。如某集团联合多家央企成立平台,首次提出云信概念,将优质企业的信用转化为可流转、可拆分、可融资的创新型金融服务体系。待备货完成发货后,货物处于在途状态,供应商信用风险转化为货物运输风险及核心企业履约付款风险,此时在物流可控的条件下,即可自动转变为额度较高、利率较低的商品质押融资。
国内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 供应链金融发展主要阶段 从当前商业银行供应链发展情况来看,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即运用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通过追溯贸易关系,耦合不同供应链上的节点,勾勒多条供应链之间的网状联系。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深度应用,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的繁荣。而真正的多级供应商或经销商又因为银行缺乏有效的信息获取渠道或风险控制手段,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金融机构可以引入应用物联网技术的第四方监测企业,通过电子标签技术,实现对大宗商品的远程定位和智能库管,通过视频及Rfid射频技术实现对押品的远程监控和移动报警,此外,还可以利用无人机实现远程巡仓。二是资金规模相对比较充裕,融资定价相对有优势。
对核心企业而言,往往更关心下游经销商的融资服务,一方面希望通过供应链融资能够扶持经销商发展,健全销售渠道。某银行创新E信通产品,利用互联网技术在银行业首个实现优质核心企业授信的可拆分流转。另一方面缩短下游账期,加速资金回流,提高企业流动性,优化财务报表。一方面传统产业巨头通过供应链+互联网方式实现产融深度结合,推动了新常态下供应链金融需求快速增长。
三是银行在风险把控方面专业性较强。互联网技术催生新型供应链金融发展 相关数据显示,到2016年末中国企业互联网使用比例为95.6%,开展在线采购企业的比例为45.6%,开展在线销售的企业比例为45.3%,60%的企业部署信息化管理系统。
同时,对于货押模式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大数据的引入可以打造押品价格库,实现自动盯市和价格波动报警等功能。财务硬约束使央企供应链管理受到重视 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低效企业对资金的占用,国资委近年来加大了对央企去杠杆降两金的考核,央企与银行合作开展供应链融资的需求日益增加。
供应链金融领域再现风口 2017年7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要求,为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加之当前我国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供应链金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金融机构通过与监测企业之间的系统互联,可随时调阅押品的位置、状态(包括形状、质量、密度等)和视频信息,实现监测复核和一键解押,保证质物安全。工商银行也在加快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以及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此领域的研发与应用。线上供应链金融能够高效率地完成多方在线协同,提高业务效率。但传统业务模式下,核心企业提供的数据、信息往往只能覆盖直接的上游和下游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是具有较强实力的大中型企业,其自身也具有相对较高的议价能力,通常不愿意办理供应链融资。在传统商业银行分区域经营的体制下,分支机构间沟通协调困难,如客户所在地行无意愿办理业务,往往导致其他分行也难以办理。
同时,供应链融资的重要风控手段来源于核心企业增信措施,通常需要通过采取总对总签订供应链合作协议的方式明确权责,更强调自上而下进行业务规划布局,而不能仅依靠分支机构由下而上自发去拓展客户。一是供应链金融服务对象与核心企业需求错配。
依托其平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整合,逐步涉足供应链金融,形成电商+金融模式全覆盖。经初步统计,传统供应链融资风险成因主要是贸易背景造假、未实现资金闭环管理及个别核心企业增信不足等。
即当前供应链融资的发展趋势,它颠覆了以供应链核心企业为纽带的1+N融资模式,通过搭建平台的方式,整合供应链环节的所有参与方,为其提供多维度的配套金融服务,供应链各参与方的订单、运单、收单、融资、仓储物流等交易行为都通过线上化处理。从全产业链视角看,产业终端市场孕育着庞大的中小微企业及个人客户资源。
与此同时,中石化、联通、中车、宝钢、中建等企业纷纷开发B2B平台,对金融服务功能的需求也日益迫切。线下供应链金融发展过程中遇到两大问题,一是手续繁,传统纸质资料审批,客户须来回奔波银行。三是未与核心企业签订供应链融资三方协议,或在协议中未约定核心企业增信条款等,加大了风控难度。二是贸易背景不易核实,操作风险高,在业务办理过程中极易出现执行标准不一、管理不到位而导致的风险。
其优势在于拥有平台生态圈,基于该圈内信息的对称和增信,特别是基于大数据融资具有一定优势。随着金融脱媒加速和核心企业供应链经营意识的提升,核心企业纷纷自建财务公司、保理公司涉足供应链金融服务。
传统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有着先天的优势:一是银行在长期经营中积累了很多战略性合作伙伴,客户基础雄厚。二是贷后管理不严,导致回款路径未能锁定,应收账款对应货款资金被挪用。
二是供应链金融目标市场与金融服务能力错配。三是商业银行与产业链核心企业优势资源错配。
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核心企业,都希望供应链金融服务向产业链终端延伸,使金融服务覆盖全产业链客户。银行根据核心企业,即1的信用支撑,完成对上下游众多企业N的融资支持。进入专题: 供应链金融业务 。借助金融科技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深度应用,供应链金融市场主体也积极借助金融科技加速供应链业务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新型的互联网企业纷纷跨界供应链金融,采取搭建生态圈、依托自身平台等模式进行产品创新,与传统银行机构各施长技、异彩纷呈。智能产品创新 整合复杂的供应链上下游产品体系,按照客户对象划分为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融资两类产品,运用大数据技术动态监测贸易流、资金流和物流信息,由系统为客户智能匹配融资产品及融资要素。
产业龙头企业依托自身对整个供应链的控制力,充分发挥对交易对手、合作伙伴、上下游客户信用情况了解的行业信息优势,通过搭建集采平台,依托供应链金融,通过自身资源直接为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线上化,让核心企业1的数据和银行完成对接,从而让银行随时能获取核心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物流、仓储、付款等各种真实的经营信息。
出于风险偏好的考虑,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围绕核心企业上游供应商展开,主要以应收账款保理业务为主,依托核心企业履约信用和付款能力,风险相对可控。其中,伪供应链风险占比超过70%。